Keep Surewin

04 October 2005

發財不是常規 輸錢並非反常 Peter Lynch

信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2005-10-03林行止專欄
一、
  林治(Peter Lynch, 1945-)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九○年(是年四十六歲便金盤洗手,開了基金經理中年退休的先例)管理麥哲倫基金(期內基金升值二百七十餘倍)的時候,網絡尚處萌芽階段,他的分析對象均為傳統工商業,這雖和稍後追求有遠景無「錢」途─不知利潤何在的網絡公司不同,不過,其觀察的真知灼見,不論在什麽條件及環境下,都有參考價值。

  林治指出,上市公司大體可分為三類─

  第一類是穩定緩步增長型(Slow Grower),公用股(如公共交通公司、電力公司)大多屬於此類。

  第二是大笨象型(Stalwart),一些早已家喻戶曉的大公司如可口可樂等皆是,它們的股價很少急升暴瀉。

  第三是快高長大型,例如戴姆勒佳士拿汽車─現在當然是與新科技有關的公司了。

  業餘投資者應如何處理、對付這三類不同股票?主要看本身的財政背景和財務需求而定。大體而言,孤兒寡婦應持第一類股票,它們業務穩定增長,年年派息,令持有者生活有着落而又可收股價慢慢增長之利;年紀近退休已輸不起的投資者,則應考慮持有第二類股票,它們雖然很少急升暴跌,但不等於不會大升大跌,只要有耐性,由於其產品或業務有一定市場需求,股價即使下跌,除非有重大意外,不然會跌而復升的;況且這類公司大都有可觀的股息,因而適合不必賺急錢者長期持有。至於第三類股票,只適合輸得起即有時間有財力東山再起的年輕投資者,不過,其風險高回報大的特性,對基金經理亦有吸引力,因為只要買中一、二種,便可拉高其基金的平均業績,投資學上有「可分性定理」(Separation Theorem,耶魯大學諾獎得主杜賓所創),便是指基金經理應「分」出小部分資金,投入這類高風險的股票,以免錯失其急升的良機,萬一股價暴瀉,亦不打緊,因為相對投資總額,微不足道,影響不了全局。

  什麽是林治最喜愛的股票?他的答案竟然是「悶死人型」的股票(dull companies)。所謂「悶死人」,是指這類公司不喜公關宣傳,對上門求教的研究人員亦不善於奉迎,以致乏人介紹而少人問津,遂令股價長期徘徊牛皮。林治認為它們之中有不少瑰寶,一經發現,便應不動聲色慢慢吸購,待到基金經理醒覺一窩蜂搶進時,股價已翻了幾番。林治舉二個「悶死人」的例子,第一是一家「起壞名」的公司Manny, Moe and Jack,令人想起三傻片集,心存輕視,不肯投資;第二是Safely-Kleen Corp.,生產一種供油站替入油的汽車清潔的器具,沒人瞧得上眼。但林治以為這些不見經傳的公司,較那些人見人愛(sexy)的股票更具賺錢潛質,而事實果是如此!

二、
  買賣股票不在持有股票而在賺錢。這是一個投資者必須清楚體認的概念!因此,研究什麽是最適當的獲利回吐時機,和研究應該買入什麽股票,同等重要。

  對於何時宜沽出股票結算利潤,林治的答案非常簡單─不要在大眾恐慌時賣貨。他說,即使那些在股災中拋售以為「脫險」的人,大都後悔不迭;林治天天買賣股票,但大部分股票的持有期長達三至四年。他說,只要你對公司有信心,大眾盲目拋售時,正是入貨的好時機。當然,除非你對這家公司徹底了解而有無限信心,不然你是很難作出「眾拋獨入」的決定。

  林治雖然曾是對市場舉足輕重的機構投資者,在業界地位甚高,可是他對同行的「道行」似乎不太恭維,因為他們大多有「羊群心態」(herd instinct),同行間互相跟風,了無創意。他指出市場上永遠存在不少未被發掘的公司,何以如此,皆因機構投資者大都是無事忙、徒勞無功的蠢材(oxymorons)。機構投資者現在持有約七、八成市場上的股票,其一買一賣會左右大市去向,但他們長期購入價位偏高的股票;這是基金業績甚難跑贏大市的底因,香港在國際上享盛名的基金經理麥嘉華(M. Faber),便常說業績勝指數的經理難求。投資機構的股票分析員不少道行高強,但由於不肯冒險,因此大都埋首研究熱門藍籌股,忽略了那些有「翻十番」潛質的股票。

  林治在美國最大連鎖商場Wal-Mart被人看不起的時候,便以每股四美元的低價大量吸購,而一般機構投資者,則等到該公司老闆名列《福布斯》(Forbes)世界超級富翁之林和成為《人物》周刊(People)的特寫人物時,才以四十美元一股的價格購入。他們所以這樣做,純粹是他們的研究人員在這連串新鮮熱辣新聞刺激下,對該公司發生興趣寫成「偏好」報告而盲目跟進吸納的結果。

  林治發掘具投資前景潛質公司的過程,是十分煩瑣和消耗時間的;他每年和數以百計的公司主腦通電話,親自訪問那些他認為值得投資的公司─即使規模非常小的……。總而言之,在資本主義社會,人人─起碼百分之九十五吧─懷有發財美夢,由於發達者經常見報,失敗者銷聲匿迹,令一般人以為發財是常規,失敗是反常,但事實絕不如此,正正當當地賺錢─遑論發財,是世界上最困難最艱苦的事!在投資市場中,可說失意者多得意者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