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ep Surewin

30 May 2006

轉載壹仔~~H股升勢未盡 大禍臨頭

踏入○六年,全球資金追逐新興市場,並燃起一股「中國熱」。投資界大賣中國概念:○八年北京奧運、世貿協議今年底全面開放金融業、股改、QDII(合資格境內投資者)等大堆利好因素,吸引
歐、美甚至中東資金殺入中國大陸尋寶。
當中,金融類龍頭股受到熱烈追捧,建設銀行、交通銀行、平安保險等H股,今年以來狂升超過四、五成,投資者憧憬的是未來增長的前景。只是,這類金融股上市後漸漸脫離「阿爺」庇蔭,要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,單靠中國「概念」難以支持其偏離現實的股價;隨時重複歷史上十八世紀英國的南海泡沫(TheSouthSeaBubble),在一片樂觀氣氛充斥市場下,泡沫突然爆破,股價打回原形;到時就大禍臨頭。

操縱
國家經濟命脈的金融業,成為了國企股中的主角,四家內地金融巨頭,交行、建行、平保及中人壽,在香港以H股上市後一直長升長有;將於今年來港上市的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,亦成為外資爭崩頭入股的對象;現時市場上由散戶、投資銀行、分析界甚至港交所,皆為國企而瘋狂。
散戶熱烈炒賣
任經紀逾三十年的宏旺證券經紀蔣志雄說:「國企股輪流來炒,呢排炒銀行和保險股,
客買得好擒青,幾乎係紅色就搶,買得好麻木。」
在牛頭角經營五金鋪的昌叔炒股資歷有二、三十年,尤其喜歡短炒;以往未有沾手交通銀行,上星期被其狂升股價吸引,忍不住斥資十萬元,在五元的高位價購入兩萬股。但只隔了一天,昌叔又心怯怕自己在高位接貨,便在五元一毫盡沽,埋單計數,賺兩千大元。「國企股升到得人驚,根本都超越晒賺錢能力。好似我
鋪頭一把伸縮尺本應賣三元,但其他五金行係都要賣貴
,於是一直谷到賣七元。」
而去年底在六元九角買入二千股中人壽的仇太,上月底以七元八角放出,眼見中人壽上週升破九元,心情忐忑不安,說:「早知唔放住啦,我睇升到十幾蚊。」
短炒之外,亦有散戶決定長
,經營餐廳的郭先生,就聽從投資顧問的建議,在建行及交行去年上市時,大手掃入各二十萬股,現時仍然持有。以星期二的收市價計算,賬面上已賺超過六十萬,他認為國內銀行股大有可為:「我會當成
豐般,長期持有收股息!」
投資銀行爭包銷
由去年至今的國企上市熱,令身為包銷商的投資銀行彷彿飲了肥仔水。去年替全港歷來最大IPO建設銀行上市的包銷團,可分得十六、七億元包銷費及佣金;據估計,其中建行的保薦人摩根士丹利,便一鋪過獲得八千萬美元(六億二千多萬港元)的顧問費。
羅兵咸永道資本市場服務組合夥人孫寶源說:「○六年保險和銀行股會係市場熱點,呢類國企有業績支持,增長空間大;預計今年到香港上市的國企股集資額二千億,其中中行和工行就佔千三億。」
中行和工行等金融巨無霸,遂成為投資銀行爭奪任包銷商的對象。上週中國工商銀行便向高盛、瑞信、摩根大通、美林等八間投資銀行發出邀請,撰寫上市報告以便工行「揀蟀」。其中以高盛為首的財團先奉上「誠意金」,上月以二百億港元入股百分之七工行股份。
投資銀行亦乘
中國熱,做中間人為國企引入外資,據普華永道「M&AAsia」的研究報告指出,去年在中國的企業收購合併金額達四百六十四億美元(約三千六百億港元),較前年大升三成四。英高財務顧問董事兼收購合併部主管李德光說:「我上星期先帶
全球最大基金返大陸考察,外資有興趣大陸有壟斷性的企業,如能源、銀行業咁,相信下一步會買一
消費性有關企業!外資了解到中國實行股權分置改革,是併購國企好時機。」
其他大行也
身這股中國熱潮,美林、摩根士丹利不斷舉行講座,向基金經理介紹國內企業,均場場爆滿。一名美資對沖基金經理說:「依家如果無基金經理睇住大陸股市,好難向
客交待。」
中資銀行有排追
*為該行04年度之不良貸款比率,另兩家銀行為05年尾數字。
#「市賬率」(PricetoBookValueRatio),即股價÷每股賬面值,作為評定估值的基本參考,數值愈低表示股份相對「抵買」。
資料:彭博資訊
港交所點火力谷
建行上週一枝獨秀,股價攀上三元八角新高,港交所主席李業廣「功不可沒」。建行去年十月上市後,財政部轄下的中國匯金公司持有逾六成二的H股,全部轉換為全流通,為國企股進身
指成分股作部署。
去年起李業廣已多番「出口術」,「暗示」要H股納入
指,
指服務公司就在前週宣布未來所有全流通的國企股,有機會在八月後納入
指成分股;而建行為首家H股全流通的金融類國企,自然成為進身
指大熱。李業廣亦期望隨
H股全流通,港股市值可達到十萬億元,全球排名將由第九位升至第六位以上。另一邊廂,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上週才出訪新加坡及杜拜,希望吸引中東「油」資來港;而杜拜亦在上月剛在港成立首個海外辦事處。
建行、交行、平保、人壽,四大巨頭過去兩月的升幅,已遠超分析員所預期,令他們跌了一地眼鏡。分析員不斷撰寫報告,警告投資者股價過高嚴重超買,但股價依然不斷暴升。例如京華山一在去年十一月已發表報告,表示交行第三季盈利增長減弱,並呼籲沽出;光大研究在本月初亦發表減持報告,目標價為四元零二五,但交行在上週仍升至五元二角的上市新高。申銀萬國基金經理黃國英便說:「而家升勢已脫離基本分析層面,你上個月,今個月,或下個月問我,呢
公司
業務同基本因素都無變,變
就只係佢

股價!」
分析界跌眼鏡
京華山一的中資股分析員尤浩然亦無奈地說:「而家幾隻重磅國企股,好像變成指數股咁,大家(基金)都講人有我有,獲利都唔敢走,怕跑輸大市。好似交行咁,我年初已覺得佢個價偏高,但資金仍不斷湧入,我
都要將沽出轉為持有。」尤浩然在年初時將建行目標價訂為三元三毫,已屬較進取,但上星期五股價升到三元六毫,他惟有將目標價調高到三元八毫。
現時國企股的升勢,令人聯想起九七的紅籌熱。當年的紅籌指數頭八個月已升了一倍。當年大賣的是「注資概念」。
所謂的「前景」,就是憧憬母公司注入資產,藉此壯大公司,其中屬高風險程度的中國石油,還未注入相關油田項目,股價便在半年間由七角五仙勁升至五元半的高水平。
結果當年金融風暴後,紅籌股價即打回原形,有部分股份更跌了七、八成之多。
今日國企股相較當年的紅籌股紮實。資金追捧金融股,憧憬是內地銀行經過股權分置的改革後,資產質素獲改善,未來有極高增長空間。而且內地金融股來港上市前,都會先由「阿公」執靚盤數。早在九八年,四大國有銀行瀕臨破產,中央已注資二千七百億元人民幣挽救;不出五年又向上市先鋒建行注入一百七十多億元人民幣,兼再硬啃一千三百多億元爛數,才令建行壞賬率由一成二驟降至百分之四,資產質素在上市前已調整到靚靚才見投資者。
中資保險股市盈率超高
*內涵價值(EmbeddedValue),是衡量人壽保險股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。主要是以精算方法,把現有業務未來的現金流折算出來,反映公司的經濟價值及業務成果。
引外資助改革
至於管理層能力,四大金融股在上市前已開放予外資入股,而建行、交行及平保甚至讓外資入主董事會,加強監控管理。其中交通銀行的外援陣營最龐大,○四年以一百六十多億元入股近兩成交行股權的
豐銀行,除了委任五人為雙方合作的顧問團體,統籌人力資源及風險管理外,又在去年四月調派中國業務總裁葉迪奇,出任交行副行長。葉迪奇在
豐工作四十年,擅長個人銀行業務及財富管理,亦曾任職信用卡銷售部門,在中國金融界人脈甚廣。
在外援幫助下,這幾家金融股的業務獲得了改進。記者本週一到深圳區視察,交通銀行在深圳的分行有四十五間,部分仍在翻新中。內裡已一如香港的
豐及
生銀行,有先進的電腦輪籌機。不過各分行內客人太多,往往大排長龍,記者在本週一下午排隊
籌,前面竟有七、八十人正在輪候。而交通銀行和
豐銀行合作的太平洋雙幣信用卡,正是銀行現時的主力推廣業務,銀行櫃員機前都掛上推廣海報,力銷人民幣及外幣消費獎賞。
而建設銀行在深圳則有二十多間分行。每間分店都裝修新穎企理,不像其他傳統銀行般烏燈黑火。職員向新客戶推廣時,亦集中火力推銷以提款卡取代存摺簿的服務,即「龍卡」;而建行更有二十四小時電子理財中心,不比香港遜色。服務員解釋詳盡,即使多番追問亦未顯得不耐煩,和以往的國內銀行辦事風格相差甚遠。
至於國內的保險業,則仍屬於起步階段,現時平安保險推出的是投資保險,而中國人壽最新推出的「國壽鴻鑫」,都是香港早已推出多年,可以投保兼儲蓄的產品。
在香港及其他已發展市場,銀行業務已發展到個人理財,基金投資,保險已到寵物保險,國內確遠遠未及,正反映出改善市場空間極大,而這亦正好是金融服務受資金追捧,大升特升的主因。然而中資金融股升幅已達到非理性水平,例如中國人民財險,其市盈率已近一百五十倍,但在全球數一數二的保險公司宏利其市盈率只有十八倍。
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蘇偉文說,企業前景取決於中央政府的態度:「而家好清楚睇到,中央好想以改革,引入外資等,搞好內地金融業,迎接○六年底落實世貿,開放門戶帶來
衝擊。」
政策落實 路途漫漫
於是中央拋出的內地股改,加快QDII(合資格境內投資者制度),改革社會保障基金等措施,便成為大家狂炒國企的籍口。一大堆措施,「未實施,大家已先興奮」,就連「人民幣升值」這話題講完又再講。「我相信
資金係真正睇好國企。事實上,內地金融體系的確有好大改善空間。好似內地企業主要靠銀行貸款融資,仍有空間發展債券、票據等融資方法。又好似保險業,日本人每個人有二點五張保單,但內地人平均每人不到一張。」蘇偉文說。
按此美好前景,國企股長遠升勢未盡。然而問題的癥結是,中央政策要徹底落實,仍然是漫漫長路。例如中國保監會在去年正式批准國內保險公司將手上的外匯,投資海外上市的國企紅籌,以增加回報率。大家看到的是保險解禁,潛力龐大,但實情是初步放行的投資金額只是八十億元,投資對象亦有所限制。一名基金經理便說:「依家拋出
概念係好靚,但當大家發現呢
政策係以好慢好慢
速度向前行,而根本唔代表

國企股業績可突飛猛進,甚至乎竟然逆轉倒退時,大家就猛然醒覺,然後就會拋售。」
內地另一問題,是管治水平不可能因外資相助而「一步到位」。本月中,中國第一位外籍銀行行長JeffreyWilliams,辭去深圳發展銀行行長一職,到位只有一年多。他因新橋集團入股深行而走馬上任,任內他曾借鑑花旗銀行,向各地分行派出風險執行官及財務執行官,希望加強銀行管理;但最後他還是對歷史包袱沉重的中國本土銀行缺乏「治亂」手段,無功而回。
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杜巨瀾直言,中國銀行業還有很多過往體制遺留下的問題,「例如政策性貸款及政府對管理的操控等。近年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好像大大改善了,但是原來內地的計算方法和西方並不一樣;還有,部分壞賬不是賣給政府,就是用債轉股的方式移走,表面上銀行的賬目當然好看了,但其實對國家經濟幫助並不大。」
泡沫爆破 無聲無息
而過往內地宏觀調控對銀行業的衝擊,亦不可小覷。「兩年前中國經濟過熱,由於股市不活躍,資金主要來自銀行,造成過度借貸的情況。宏觀調控後,不少企業盈利下降,同時拖低了還款能力。所以,銀行未來幾年的盈利及不良貸款比率,仍會受到影響。」
當國企業績未能支持其股價時,熱錢便流向其他未被炒起的新興市場,例如上週四荷蘭銀行便發表報告,表示交通銀行及建設銀行,已分別是整個亞洲新興發展區第一及第三貴銀行,反而印度銀行的市賬率較低,而股東回報率卻更高。當資金大舉撤離時,國企股價自然會打回原形。
所以當群眾陶醉在一片樂觀氣氛中,憧憬國企金融股增長空間無限,再追逐下去可能步入深淵。正如投資者「末日博士」麥嘉華在其著作《Tomorrow'sGold-Asia'sageofdiscovery》一書中說過:「大市經常在毫無先兆下自行滑落,事前並無徵兆,只有在大跌後才找到下跌的因由。」
南海泡沫(TheSouthSeaBubble),股票泡沫在歷史上不斷地重演],今日的國企股泡沫,可能近似三百年前的南海泡沫。一七一一年,英國因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,欠下巨債,英國的牛津伯爵RobertHarley遂成立南海公司(SouthSeaCompany),認購約一千萬鎊的國家債券,以解政府財困;而南海公司則每年可收取利息,並可獲得與西班牙殖民地——南美洲進行貿易的壟斷權,作為交換。南美洲蘊藏豐富的金、銀礦,南海公司便藉此概念,大印股票,引起熱烈認購。
一七一九年,英國政府再次批准以債券轉換股份的方式,讓南海公司認購部分國債。在政府支持下,加上管理層誇大南美洲貿易成果,南海公司股獲追捧。不少新公司紛紛成立,以各種天馬行空的概念上市集資。全國上下充斥
一股瘋狂的投機氣氛,營造了一個巨大的泡沫。一七二○年初,南海股價約為一百三十英鎊,半年間,暴升超過七倍,至一千零五十英鎊。
同年六月,英國政府見情況失控,通過「泡沫法」,制止市面「泡沫」公司的過度膨脹,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